工信部发布首批符合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生产线名单

所以,拿模型做预测,预测几十年、一百年可信度就应该比较好。

这个趋势如果再继续下去,我们就面临着长期的干旱,就像非洲一样。影响因子中首先是地球绕太阳轨道形状的变化。

工信部发布首批符合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生产线名单

总体的结论应该说还是负面影响是值得严重关注的。这样一个周期起主要作用的物理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变化,它是由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在这个时候,大气里面存留的二氧化碳就能够产生增强冷却或增暖作用。其实我们现在能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就是用气候模型。就是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有适当的比例。

所以,拿模型做预测,预测几十年、一百年可信度就应该比较好。450是一个阈值,我们叫做tipping point(翻转点),形象地说,就是爬山爬到顶点了,再爬到山那边就变成另外一个状态了。很可能要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才又将凸显出来。

第二个,做出了模型之后要检验,要拿过去100年的气候或150年的气候来做检验,我们有观测资料。我个人的感觉,有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处理不够透明,有时候主席或主要作者他们事先就过滤掉了。改变地球上辐射的分布,重要的是改变北极地区的辐射分布。二,IPCC的核心结论目前的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这一点基本上是肯定的。

第二,肯定了现在的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也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核心结论。当然,IPCC的管理以及工作程序,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工信部发布首批符合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生产线名单

我们下一个目标是450ppm,450是指所有的温室气体的浓度。我们现在每年的排放还在增加,2000年之前排放每年增长1.3%,2000年以后,每年排放增加3.3%。——关于IPCC,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IPCC为认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推动了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提出存疑是完全可以的,但并不意味着有疑问就要否定IPCC的结论和全球的减排行动。我们有些非专业的同志把问题简单化了。关于温度和二氧化碳的关系,研究气候的人都知道,现在不少人却把他们割裂开来。我们现在有四条曲线,都说明了变暖的趋势是十分清楚的。

森林砍伐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实际上等于无形中间接排放二氧化碳。用模型再现气候,去仿真、模拟它,如果你连过去的气候都不能仿真,你还预报什么?第三,要把历史上那些重大的事件,气候的突变、突然的变冷、变暖,也要仿真。

工信部发布首批符合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生产线名单

温度降低了以后二氧化碳就少了,温室效应就更弱了,然后温度就更低了,大冰盖就更快地往南推进了。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缓解、减少这些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对话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丁一汇简介: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极就是北极,北纬65度就是北纬65度,大冰盖不会向全球扩展。欧洲的科学家做了很多贡献,他们认为这个两度和450ppm是结合起来的,过去他们认为与550ppm相关联的,并且对农业、水资源、人体健康、沿海海岸带等六个系统的负面影响都会增大。丁一汇:第二个问题,就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讨论的问题。这个委员会中不能全是IPCC的人,这样就能够倾听各方面的声音。这就使得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80年以前每年增加1.0PPM,现在已经到了1.8PPM,因为排放增加了,而且海洋和陆地的吸收逐步地在减弱,存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步就增加了。

这就是反馈,就是说要使一个区域的温度变化扩展到全球,必须要有二氧化碳的反馈作用,要有二氧化碳的存在。创建国家气候中心,建立了中国新一代气候综合业务系统。

从1978年到现在一直是北方干旱,这肯定是跟气候变化有密切有关。所以,长期目标是2050年,最好在450个PPM之下。

第二,设立科学委员会,由真正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组成。】问:您在IPCC工作了很长时间,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IPCC的工作方式,如何保证IPCC得出的结论是基于科学的,而不是基于政治方面的影响?丁一汇: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审核委员会对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进行了独立审核,并对IPCC的工作程序进行了评估。

所以,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审核委员会建议设立一个新的程序,每一次意见出来之后,秘书处收集完了,交给评审编者(review editor)来本着公正、透明的原则把这些意见都先梳理一下,分出哪些问题是必须回答的,哪些问题是必须由主席进行详细讨论的,然后将意见交给工作组进行讨论,这个讨论应该是公正的,也必须是透明的。每一个问题的科学性都是很强的,而有时候非专业的同志们把它简单化了。这些意见是调查了几百位科学家,开了很多次听证会得出来的,我觉得都很中肯。而且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不是乱提的,也有他们的道理。

精彩观点:——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议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气候是不是真的在变暖、气候变化究竟是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变暖和变冷哪个更有利、气候模型的可信度。算完以后,最后发现增长两度到三度之后,负面影响就明显增强了。

所以,启动机制是太阳辐射。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和我国的农业。

这就使得不同的意见很难在这里反映出来。以前二氧化碳都是自然排放,譬如说造山运动、板块运动,从地底下碰撞与断裂排放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

问:您怎么看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丁一汇:我觉得影响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增温快,第二是西部地区降水的类型在改变,中雨以下的雨减少了,而暴雨和大雨增多了,这对生态系统非常不利,生态系统的增长需要连续不断的小雨或者是毛毛雨滋润,这样对草原和生态系统好。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有人就说你报的1.1到6.4℃,到底多少度?回答只有一个,这就是要看你将来减排如何。模型的结果必须是可重复,可比较的,你做是这个结果,我做也是这个结果,现在全世界有25个最好的模型,我们中国有2个。我们今天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呢?是先有二氧化碳,人类活动、工业化先排出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使得地球增温了。

我们收到的太阳辐射,每一个地区都是不同的,都随着十万年、四万年、两万年的周期跟着这三个因素在变化。特邀主持人:窦丽丽、陈冀俍、陈灵艳、PATRICK关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由于在促进环保等方面的贡献,IPCC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有的科学家就认为,最近这十年不是0.2度,可能只有0.1度,或者是0.0几度,也就是说,最近这十年,变暖的趋势停顿了。譬如说,淡水,一旦到两度、三度之后,将会使得20亿左右的人的淡水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两度就是这样得到的,并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我并不同意有的人说的,极端事件会变成常态,那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等新的气候态到来时才会如此。